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家长学校 >

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——古代冠礼的教养意义

《仪礼》十七篇的第一篇就是《士冠礼》,足见那个时代对于冠礼是非常的重视。那个时代无论天子、诸侯、卿大夫、士都有冠礼,身分既有高低,冠礼的内容应该有所不同。

  依据《士冠礼》的记载以及郑玄的注, 在士的家庭里,一个男孩子长到二十岁的时候,必须为他举行非常隆重的加冠典礼,以表示从此以后,他不再是个“童子”,而是一个成年人了。所以冠礼也可以称之为成人之礼。

所谓成人之礼,并不是说经过这些仪式节目之后,就像变戏法似的,一个童子一下子就可以变为成年人。人的成长固然有一段过程,而初步的成熟则更需要教育的培养和生活的历练,不可能是点铁成金,一蹴而成的。所以如果把冠礼看作是一种表示成人的形式,不如说是家庭教育的毕业典礼来得更为恰当。在这一天之前,家中的父老长辈们自是不断地教导他,从穿衣纳履、行坐姿态、言语动作、仪表风度、生活意识、行为道德以及一般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等,都会以身作则、耳提面命地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体会、领悟而接受下来。十几年的生活教育到这时候应该可以告一段落了,所以特地为他举行的加冠之礼,实际上等于是家庭教育完成后的毕业典礼。

期望一个不懂事的孩童,逐渐懂得把握分寸、明辨是非,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没有长期的调教培养是办不到的。调教孩童,应该从哪里着手,《冠义》篇有明确的指示:“礼义之始,在于正容体,齐颜色,顺辞令。”

教导孩子让他能够懂得礼义,首先就在于这三件事。第一,是要求容貌体态的端正。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家教我们:“立如松,坐如钟,卧如弓”或者说“站要有个站相,坐要有个坐相”,意思都是一样。如果跷个二郎腿,再轻轻抖摇几下,或者是斜倚着站立,歪扭着走路,一定会挨骂的。站要挺直,坐要稳重,这是行为端正最起码的要求。如果这些都做不到,哪能再谈其他的约束检点呢?其次,是指脸上的颜色表情必须齐一。齐一有两层意义:一是指表情不许有太多的变化;一是指诚于中、形于外的表里如一。一则要求外表的端庄稳重,不可流于过份的情绪化;一则要求诚恳朴质,不可流于诡谲奸诈。这些都是“言必先信,行必中正标准典型的基础教养。第三,则是指言语辞令方面,必须要求和顺。所谓“恶言不出于口,忿言不反于身”,这是最浅显的道理,所以做父母的总是管教孩子,不许说脏话,不许骂人。再则同样是一句话,可以说得温和委婉,也可以说得硬梆梆的,但效果反应则完全不同。敦厚朴实的表现方式,必然会给予人良好的印象;伶牙利齿,甚至尖刻锐利的言辞,难免会伤人。所谓言为心声,期望孩子的心性淳朴厚道,自会先从言辞的委婉和顺上作基础教养的要求。一个孩子的成长,家里的父老长辈,随时注意其容体、颜色、辞令等方面的规正,奠定生活行为正确观念的良好基础,随着年龄的逐渐长大,再适时地教导以许多做人处事的原则,加上实际生活的历练和体验,到满二十岁的这一天,相信他已经确实具备了成人的条件,今后独立自主的生活,也已具备了充分的准备和适应的能力。

如今我们时常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不懂事而感慨,或者为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高而讶异,其实该感叹、该责备的应该是我们这些做父母、做长辈的人,没有尽到教养子弟的责任,终使家庭教育濒临破产,造成时下年轻人不明是非、不知分寸的行为差失。仔细想想,成人之礼的久废,应该是重要因素之一。